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富爸爸、窮爸爸 - 節錄(三)

第三章 第二課:為什麼要教授理財知識

太多的人仍然過多地關注錢,而不是他們最大的財富:所受的教育。

如果人們靈活一些,保持開放的頭腦並不斷學習,他們將在這些變化中一天比一天富有。如果認為錢能解決一切問題,恐怕這些人的日子就會不太好過。知識才能解決問題並創造財富,不是憑財務知識掙來的錢很快就會消失。

大多數人沒有意識到在生活中,不在於你掙了多少錢而在於你留下了多少錢。
從長期來看,重要的不是你掙了多少錢,而是要看你能留下多少錢,以及留住了多久。

當人們問我:「我該從哪兒開始」或「告訴我怎樣才能快速致富」時,他們肯定會對我的回答感到失望。我只是對他們說我的富爸爸在我小的時候曾對我說過的話:「如果你想發財,就需要學習財務知識。」
如果你要去建立帝國大廈,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挖個深坑,打牢基礎。如果你只是想在郊區蓋個小屋,你只須用6英寸厚的水泥板就夠了。
大多數人,當他們努力致富時,總是試圖在6英寸厚的水泥板上建造帝國大廈。

規則1、你必須明白資產和負債的區別,並且盡可能地購買資產。
「富人獲得資產,而窮人和中產階級獲得債務,只不過他們以為那些就是資產」。
富爸爸相信「KISS」原則,即「傻瓜財務原則」(Keep It Simple Stupid)。

「如果你想富有,你必須讀懂並理解數字。」
收入表,常被稱為損益表。它常用來衡量收入和支出以及錢進錢出。
資產負債表,它被用來說明資產與負債情況。
資產就是能把錢放進你口袋裡的東西。
負債是把錢從你口袋裡取走的東西。


如果你想變富,只須在一生中不斷地買入資產就行了;
如果你想變窮或成為中產階級,只須不斷地買入負債。

現金的流動或「現金流量」。數字本身意義不大,正如文字本身意義不大一樣,重要的是數字或文字所要表述的東西。在財務報告中,讀數字是為了發現情況、瞭解流向,即錢在向哪兒流。80%的家庭中,財務報表表現的是一幅超前努力工作的圖景,不是因為他們不掙錢,而是因為他們購買的是負債而非資產。
現金流說明了一個人是怎樣處理他已經到手的錢。
更多的錢往往不能解決問題,實際上它可能使問題變得更加嚴重。錢只是使你頭腦中的現金流向圖的流向更加明顯,如果你的現金流向圖是把收入都花掉,那麼最可能的結果是增加了收入的同時也增加了支出。正所謂:「錢愚弄人」。收入開始增加,隨著收入的增加……支出也增加了。
對大多數人而言,第一項支出是稅。
一旦有了房子,他們就得繳稅:財產稅
再多的錢也不能解決他們的問題,除非改變他們的財務觀念和支出方式

當我還是孩子時,爸爸說日本人關注三種力量:劍、寶石和鏡子
劍象徵著武器的力量。美國人在武器上已經花了上千億美元,是世界上的超級軍事大國。
寶石像征著金錢的力量。就如一句格言所說:「記住黃金規則:有黃金的人制定規則。」
鏡子象徵著自知的力量。
而在日本人看來,自知是三種力量中最寶貴的

大多數人談「穩定」的原因是出於恐懼。
富爸爸不是一個隨大流的人,他是一個善於獨立思考的人。
「聰明人總是雇比他更聰明的人。」

對許多人來說,房子是他們的夢想和最大投資,而且有自己的房子總比什麼都沒有強,但我們知道那不是一項資產,由於它使錢從我們口袋中流出去,所以它是一項負債。因此我提出這個論點
1.對於房子,我要指出大多數人一生都在為一所他們並未真正擁有的房子而辛苦地工作。換句話說,大多數人每隔幾年就買所新房子,每次都用一份新的30年期的貸款償還上一筆的貸款。
2.即使人們從住房抵押貸款的利息中得到了免稅的好處,他們還是要先還清各期貸款後,才能以稅後收入支付各種開支。
3.財產稅。我妻子的父母每月要為他們的房子交納高達100O美元的財產稅,這是他們退休後要交的一項稅款,這種稅賦使他們的日子很緊張,他們時常感到要被迫搬離了。
4.房子的價值並不總是上升。1997年,我的一位朋友有所價值1百萬美元的房子,而今天他的這所房子只值70萬美元了。
5.最大的損失是機會損失

決定擁有很昂貴的房子,而不是早早地開始證券投資,將對一個人的財務生活在以下三個方面形成衝擊:
1.失去了用其他資產增值的時機。
2.本可以用來投資的資本將用於支付房子的各種高額、長期開支。
3.失去受教育機會。

作為一個自己有房子的僱員,你努力工作的結果如下:
1.你為別人工作。如大多數人為工資而工作一樣,你的努力使僱主或股東致富,你的工作和成功將使僱主成功並且可以提早退休。
2.你為政府工作。政府在你還未看見工資時就已拿走了一部分,努力工作只是使政府的稅收增加。大多數人都在為政府工作。
3.你為銀行工作。繳稅後,你的下一筆最大支出該是償還抵押貸款和信用卡貸款了。

巴克敏斯特菲萊他是這樣定義的:財富就是支持一個人生存多長時間的能力,或者說如果我今天停止工作,我還能活多久?
讓我們來看個例子。比如說我的資產每月可產生1000美元,可我每月卻要支出2000美元,那我還有什麼財富可言呢?
讓我們回到巴克敏斯特菲萊的定義,用他的定義,我還能活幾天呢?假定一個月30天,按這個定義,我只能活半個月。
當我每月從資產項可得2000美元時,那我就有財富了。
當然我並不富有,可我有財富了。現在每個月我從資產項得到的現金流與支出等量。

如果我想增加支出,我首先必須增加資產項產生的現金流來維持我的財富水平。注意,這時我不再依賴工資,如果我辭職了,我每月還能用資產項產生的現金流維持支出,也就是說我仍能夠生存。
我的下個目標是從資產中得到多餘現金再進行投資。流入資產項的錢越多,資產就增加得越快;資產增加得越快,現金流入得就越多。只要我把支出控制在資產所能夠產生的現金流之下,我就會變富,就會有越來越多除我自身勞動力收入之外的其他收入來源。隨著這種再投資過程的不斷延續,我最終走上了致富之路。

富人買入資產;
窮人只有支出;
中產階級買他們以為是資產的負債。